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你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
就在今晨,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为《十大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北京做强高精尖产业》的内容重点提及3D打印。
这份重要报纸的头版内容之一描述了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,而其中最亮眼的技术主角,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增材制造技术。#3D打印#人民日报

当主流声音开始用如此篇幅报道增材制造的产业化应用时,这个行业似乎开始走到了聚光灯下。

报道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:孔祥武、王昊男、戴林峰。

商业航天的3D打印经济学

人民日报的报道中,提到3D打印应用案例来自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。

这家成立7年的商业航天公司,通过3D打印技术将火箭发动机的生产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/6,造价成本降至1/10,发动机重量减少一半。

人民日报原文摘录
延伸阅读:商业航天高管深披露:火箭3D打印为何取代传统制造?

这些数字背后的技术细节其实更加精彩。

根据3D打印技术参考对星河动力的专访报道,星河动力在其苍穹5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中,涡轮泵3D打印件重量占比约65%,发生器3D打印件重量占比约75%,主管路90%为3D打印件,推力室3D打印部分占比约30%,阀门壳体类零件约90%均为3D打印制造。

图片来自3D打印技术参考

从实验室到产业线的跨越

报道还提及了许多增材制造产业化以及国之重器的应用。

2023年,国内首条基于5G+工业互联网的增材制造智能产线在北京正式投产运行。


这条产线已经实现了10余种航天装备4000余件产品的3D打印制造。


从C919大飞机的零部件到嫦娥探月工程的关键组件,越来越多大国重器的“北京造”零部件出自3D打印。

人民日报原文摘录

5G+工业互联网的增材制造智能产线

AM易道认为,人民日报这里提及的智能产线指的应该是航天科工三院159厂的增材制造产线。

根据中国日报曾经的报道,航天科工三院159厂的智能产线让人看到了增材制造的另一种可能。

图片来自丰台时报

当5G网络与3D打印设备深度融合时,传统的单机作业模式被彻底改变。

30人团队用4个月时间搭建的这条产线,不仅让设备利用率提升了30%,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车间到云端的数据闭环。

RGV穿梭小车在轨道上精准运行,机械臂抓取缸体放置到打印平台,而所有这些动作的背后,是边缘云服务器在园区内的实时调度。

这种基于5G+工业互联网的增材制造模式,已经帮助四千余件航天产品实现了从设计到交付的数字化闭环。

C919的3D打印应用

根据3D打印世界多年前的公开信息,以C919为例,这架国产大飞机上装载了23个3D打印零部件,主要应用在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登机门、服务门以及前后货舱门上。

图片来自3D打印世界

据报道称,钛合金3D打印件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原有铸件,在有效降低飞机结构重量的同时还延长了使用寿命。

探月工程中的增材制造印记

嫦娥四号中继星成功抵达地月L2点时,很少有人知道这颗卫星上搭载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采用3D打印技术研制的多个复杂形状铝合金结构件。

延伸阅读:增材制造三维点阵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!航天科技五院529厂荣获中国技协创新成果特等奖

更有趣的是,在嫦娥六号的着陆过程中,发动机零件继续使用了3D打印技术制造。

根据央视新闻,"我国新研制的火箭发动机中,60%以上的零部件都可以通过3D打印来生产。"

展望未来,2028年的嫦娥八号任务更是令人期待。

据公开报道,这次任务将验证如何在月球上盖房子,而深空探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月壤打砖机原理样机,将助力人类探索在月球上的3D打印建造技术。#月球基地#太空建造
延伸阅读:月壤砖抗压强度疑云:一次敢于给央视勘误的信息调查
上一篇:2025年增材制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下一篇:工信部推进 “人工智能 + 制造”,3D 打印产业迎来新契机
    版权所有 © 新材料展 3D打印增材制造展